而少阳之胆与肝相连,府邪在上,藏邪在下,,胃口逼处二邪之界,所以默默不欲饮食,而但喜呕耳。或以证之腹满,恶热,而误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邪热,扰动胸膈,心中懊□,舌上生胎,是皆误下之过,宜以栀子豉汤一涌而可安也。
故四物者,为温中降逆之所须也。仍当于寒湿中,责其或浅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。
若发其汗,是为强发少阴热邪之汗也。魏荔彤曰:与其汗出亡阳方救阳,何如汗未出先救阴以维阳,不令汗出亡阳之为愈也咽喉干燥,津液不足也,更发其汗,则津液益枯,故戒。
厥阴病,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愈。故曰:先此时自极吐下者,与谓胃承气汤。
汪琥曰:误发其汗,□语者,夺其津液而胃干,故言乱也。 惟□下满为少阳经之专证,况兼手足温而又渴,此阳明病,发潮热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胸□满不去者,与小柴胡汤。
郑重光曰:身上疼痛发热,面黄而喘,头痛鼻塞,则寒湿之邪客于上焦。上条初入阳明,太阳之邪未彻,故仍宜汗之;此条已入阳明,太阳证罢,而尽归并阳明,故宜下之。